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朗读
篇一: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96课时
课 时 教 案
1
2
课 时 教 案
3
4
课 时 教 案
5
篇二: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
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:1走进大自然 课型:讲授
第 1 课时总序第1 个教案 编写时间:执行时间:
知识与技能
1.学习本课9个生字,并能正确书写。
2.掌握课文中的新词。
3.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4.理解课文内容。
过程与方法
1.采用多种朗读形式,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。
2.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,解决学习中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通过学习课文,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,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、亲近大自然的感情。
2.通过品词析句,让学生感受语言美,增强语文学:习兴趣。 难点、重点:
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文章的感情。
教学方法
师:读议法。
生:自读自悟、合作探究相结合。
教学准备
师:生字卡片、多媒体课件。
生:预习课文。
课时目标
初读课文,扫除文字障碍。
教学过程
一、激情导入
二、初读感知
学生自由读课文,初步感知课文内容,掌握生字、新词。
1.学习生字。
(1)教师出示生字卡片:
(2)学生拼读生字,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拼读。
(3)指名读,注意及时纠正。
(4)教师教读生字,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。
(5)学生练习正确书写生字。
2.学习词语,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。
大自然:自然界。
斑斓:灿烂多彩。
体验: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;亲身经历。
宽厚:宽大厚道。
智慧:辨析判断,发明创造的能力。
三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
1.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注意读正确、读流利。
2.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、相互评议。
3.指名学生朗读,其他同学听后评议。
4.教师指导、点拨。
5.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体会。
6.学生自由朗读课文。
课堂小结
1.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。
2.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。
作业
比一比,再组词。
班( ) 脸() 过( ) 隔( )
斑( ) 验() 辽( ) 融( )
课题:1走进大自然 课型:讲授
第2课时:总序第2 个教案
编写时间: 执行时间:
知识与技能
1.学习本课9个生字,并能正确书写。
2.掌握课文中的新词。
3.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4.理解课文内容。
过程与方法
1.采用多种朗读形式,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。
2.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,解决学习中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通过学习课文,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,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、亲近大自然的感情。
2.通过品词析句,让学生感受语言美,增强语文学:习兴趣。
难点、重点:
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文章的感情。
教学方法
师:读议法。
生:自读自悟、合作探究相结合。
教学准备
师:生字卡片、多媒体课件。
课时目标
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作者的感情,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。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导入
1,检查生字、新词的掌握情况。
2.指名学生朗读课文。
二、精读研讨
1.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,自质疑问,小组内合作、探究、交流,
2.教师引导,总结学生的疑问,形成问题组。
(1)什么是大自然,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?
(2)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、感受大自然?
(3)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?
3.针对以上问题组,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,教师巡视。
4、师生共议
5.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‘
三、语言赏析
1.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,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,小组进行交流‘
2.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。
3.教师出示问题,学生探究。
(1)“??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,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。”中“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”是什么意思?
(2)读下列句子,注意体会词语的意思
把自己变成白云吧,去感受蓝天的早枣。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,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。
4.学生自主探究、交流,教师点拨。
板书设计
1走进大自然
纯洁
美好
走进大自然 → 感受大自然 → 热爱大自然 智慧
情感
课题:2我家的大花园课型:讲授
第1课时 总序第 3个教案
编写时间: 执行时间:
知识与技能
1.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,并能正确书写。
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。
3.理解课文内容,能口述“我家的大花园”中的景物。
过程与方法
1.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作者的感情。
2.通过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形式,解决学习中的疑问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。
2.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
3.提高学生爱美、鉴赏美的能力。
重点: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。 :
突破方法: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,在读中体会感情;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和教师的点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难点:课文是如何介绍“我家的大花园”的,作者抓住了哪些重点部分进行描绘。 突破方法:学生先自读自悟,然后师生共议,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理解和体会。 教学方法
读议法。
自读、讨论相结合法。
课时目标
1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.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。
3.能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写的什么。
教学过程
一、情景导入
同学们,你当过小导游吗?如果有一批人到你的家乡参观,你将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呢?(学生自由发言)如果你家有一个花园,你十分要好的伙伴到你家来玩,你将如何介绍给他(她)听呢?(学生自由发言)好,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,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他家的大花园的。
(板书课题:我家的大花园)
二、初读感知
1.学生初读课文,读通顺、读流利。
2.学习本课的生字。
(1)教师出示生字卡片,学生自由认读。
嗡绒 媚 蚯 蚓 敢 蝙 蝠 若 管 随
(2)指名学生拼读生字,教师注意及时纠正错音。
(3)教师逐个范读,在字形、字音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。
字形:绒一(绒) 若一(苦)
(4)学生先认读,再书写生字。
3.学习本课中的一些词语。(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)
明媚:(景物)鲜明可爱。
蚯蚓:环节动物,身体柔软,圆而长,环节上有刚毛,生活在土壤中,能使土壤
疏松,它的粪便能使土壤肥沃,是益虫。通称曲蟮。蝙蝠:哺乳动物,头部和躯干像老鼠,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,夜间在空中飞翔,吃蚊、蛾等昆虫。视力很弱,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。
随意:凭自己的意思。
4.指导学生朗读课文。
(1)学生分小组相互朗读课文。
(2)教师指名学生朗读,注意要读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。
(3)教师范读。
(4)学生自由朗读。
三、概括交流
1.学生默读课文,想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。
2.学生分组讨论,探究交流。
四、课堂小结
1.教师指导学生写生字。
2.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3.小组间交流初读课文的体会。
作业
我会找。
从课文中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:止il盐士盟陛i乙丝』乙
我会表达。
1.园子里阳光明媚,天空显得特别高。
特别??
2.花开了,就像花睡醒了。
就像??
课题:2我家的大花园课型:讲授
·
篇三: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- 副本
课题:5古诗两首 课型:讲授
第 1课时 总序第 14个教案
编写时间: 执行时间:
知识与技能
1.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,并能正确书写。
2.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
3.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,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过程与方法
通过反复朗读,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,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。
2.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,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。
3.激发学生热爱祖国、热爱大自然的感情。
重点:理解诗的大意,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。
突破方法:通过反复朗读,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,理解诗意,然后充分发挥想象。
难点: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突破方法: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,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;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
的优势进行突破。
教学方法
师:读议、讲解法。
生:自读、讨论、想象相结合。
教学准备
师:课文录音,多媒体课件,生字卡片。
生:预习课文,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。
课时目标
1.扫除文字障碍,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。
2.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初步感悟古诗内容。
过程教学
一、激情导入
同学们,你们喜欢秋天吗?(喜欢)为什么喜欢呢?(学生自由发言)秋天有哪些有代表
性的景色呢?(学生自由发言)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,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是
怎么样的!
(板书课题:古诗两首)
二、资料交流
1.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,在小组内进行交流。
2.教师简介古诗作者。
杜牧(803—853) 字牧之,京兆万年(今陕西省西安市)人,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,
以诗的成就为最高。他主张文章应“以意为主,以气为辅,以辞采章句为兵卫”。在艺
术上,杜牧自称是“苦心为诗,本求高绝,不务奇丽,不涉习俗”。
张继 唐朝诗人,是襄州(今湖北襄阳)人。他比较关心百姓生活,写下了不少关心
时事,反映现实的作品。他的诗语言纯朴自然,不加雕琢。
三、自读自悟
1.教师放录音,学生听,注意诗的节奏。
2.学生自由读诗,读通顺,读流利。
3.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、新词。
4.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。
四、检查效果
1.教师启发学生在小组内自学,交流学习情况。
2,教师检查学生自学古诗的情况。
(1)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。(教师出示生字卡片) .
(2)检查自学词语的情况(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作提示,供参考),
山行:在深山里走路。
寒山:深秋季节的山。
石径斜:石头铺成的山路弯曲向上。径,小路‘
白云生处:白云出现的地方,这里指深山。
坐:因为。
枫林晚:傍晚的枫林。
霜叶:指枫叶,枫叶因霜而变红。
夜泊:夜里把船停泊在岸边。
江枫:江边的枫树。
尝尝:尝需占笔芸主让姑苏山,所以苏州城也被称做姑苏城。
寒山寺:苏州西南的一座寺院,离枫桥不远
(3)检查学生朗读古诗的情况。
(4)引导学生交流初读两首古诗的收获和感受
3.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。
五、课堂小结
1.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。
2.学生交流初读两首古诗的收获和感受。
我会填写。
1.《 》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。
2,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是唐朝诗人( )写的句子。
3.这两首诗写的都是( ) (填季节)的景物;
4.“霜”的拼音是(),它共有()。
板书设计
《山行》
寒山 石径斜
白云 人家
爱枫林
霜叶 红于二月花
课题:5古诗两首课型:讲授
第 2课时 总序第 15个教案
编写时间: 执行时间:
知识与技能
1.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,并能正确书写。
2.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
3.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,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过程与方法
通过反复朗读,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,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。
2.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,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。
3.激发学生热爱祖国、热爱大自然的感情。
重点:理解诗的大意,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。
突破方法:通过反复朗读,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,理解诗意,然后充分发挥想象。
难点: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突破方法: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,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;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。
教学方法
师:读议、讲解法。
生:自读、讨论、想象相结合。
教学准备
师:课文录音,多媒体课件,生字卡片。
生:预习课文,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。
课时目标
1.精读课文,理解诗句大意,体会诗人的感情。
2.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。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导入
指名学生朗读、背诵课文。
二、精读赏析
1.学生再次朗读课文,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(1)先自读自悟,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。
(2)指名学生说说第一首诗的意思,教师评议、点拨。
山路向上延伸弯曲又倾斜,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。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
这里的枫林晚景,红艳艳的枫叶胜过二月的红花。
(3)指名学生说说第二首诗的意思,教师评议、点拨:
月亮落下,乌鸦啼叫,霜气满天,江边枫树、船上灯火伴我忧愁难眠。姑苏城外是
那冷清的寒山寺,半夜寺里的钟声传到我的客船。
2.学生质疑,讨论问题。
(1)学生在自读自悟,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,质疑问难,分小组讨论、交流。
(2)教师巡视指导,对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,形成问题组。
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?
②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
③《枫桥夜泊》这首诗共描绘了几种事物?
(3)师生共议,教师明确。
①《山行》中的“霜叶”可以看出是秋天,《枫桥夜泊》中的“霜满天”可以看出是秋天。
②《山行》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,对大自然的热爱,对生命的赞颂,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;而《枫桥夜泊》则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、寂寞,突出了一个“愁”字。
③《枫桥夜泊》描绘的事物有:月亮、乌鸦、霜、江枫、渔火、姑苏城、寒山寺、钟声、客船。
三、想象诗境
1.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,结合对诗意的理解和教师的点拨,充分发挥想象,想象当时诗人描绘的画面。
2.分小组讨论交流。
3.教师投影课文插图,辅助学生想象。
四、迁移拓展
1.收集杜牧的其他诗作,在班上朗诵。
2.教师放歌曲(或VCD)《涛声依旧》,学生根据歌曲进一步体会《枫桥夜泊》这首诗的意境,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。
五、课堂小结
1.学生默写这两首古诗。
2.学完这两首古诗后,先交流学习经验,再写一篇读后的感受。
作业
一、我知道下面诗句的意思。
1.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
2.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
二、我能做
你能从《枫桥夜泊》这首诗中找出几处景物?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让你也感到有种凄凉的感受?
板书设计
《枫桥夜泊》
月鸟 霜
枫火愁
城寺
钟 船
课题:6 成语故事二则课型:讲授
第 1课时 总序第 16个教案
编写时间: 执行时间:
知识与技能:
1.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,并能正确书写。
2。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3.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,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。
过程与方法
通过自读自悟,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能从阅读中领悟—些基;本道理。
2.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,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:
重点:读懂两则成语故事,并能复述故事情节。
突破方法: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,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,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,并激励自己表达。
难点: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,畅谈感受。
突破方法: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、概括,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、交流。 教学方法
师:读议法。
生:自读、讨论、归纳法。
教学准备
师:生字卡片。
生:预习课文,收集成语。
课时目标
1.白读课文,扫除文字障碍。
2.初读课文,复述故事情节。
教学过程
一、激情导入
同学们,你喜欢成语吗?(喜欢)为什么喜欢呢?(学生自由发言)
教师归纳: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,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宝,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。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,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,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,走近两则成语故事。
(板书课题:成语故事二则)
二、初读感悟
1.学生初读课文,把课文读正确、读通顺。
2.结合课前预习情况,初步把握课文,扫除文字障碍。
(1)教师出示生字卡片,学习生字。
燕 姿势 聚耻
(2)关于词语,文中出现了一些新词,学生应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,以下词语的意思